據報道,近日公布數據顯示,9月國內百城新建住宅均價連續16個月環比上升,同比升幅亦較上月擴大。在國慶長假期間,部分大城市樓市成交熾熱,有形容指現今樓市再次進入“瘋漲”階段,中央看似按兵不動。新領導層強調改革著眼于“頂層設計”,估計三中全會后,樓市調控措施會采釜底抽薪之法,改革集中在土地、稅收及體制方面。
房價持續上漲,尤其是北京房價跳漲,看得人們心驚膽戰。據報道,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統計,在剛剛結束的國慶7天長假期間,全國主要54個城市新建住宅銷售較2012年國慶期間增加6.2%。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的數據,近期北京市“房地產市場出現量價齊升的苗頭……房地產業的企業家信心指數提升至123.2,為2010年以來的新高”。
對于房價上漲的非理性上漲速度,人們除了心驚肉跳之外,就是寄希望于樓市長效調控機制了。而如今港媒報道的三中全會后樓市調控或采取釜底抽薪之法,樓市調控果真要變調?
從最新一輪對房地產政策表態開始,人們對房地產政策放松論調逐漸多了起來,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下半年積極穩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緊盯中央政策變化的人們注意到,盡管涉及房地產的政策內容不是很多,但過去兩年來不斷重復的“加強房地產調控”的表述不見了,代之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措辭。以“發展”代替“調控”是否意味著中央對房地產調控的調子變了,房地產調控要放松了?雖然新華社澄清樓市調控不會變調,但對于房地產吃政策飯的特質以及“沒有政策條件自造政策條件也要上”的房地產商的秉性,房價想不進一步上漲都難。
面對中央的調控大棒,地方政府也不得已拿出多項政策,如鄭州未滿20歲單身禁止買房,溫州限購政策放開,安徽蕪湖市規定在市區就業滿3年的本科及以上學歷免繳購房契稅;深圳將普通住房價格標準從單價劃定調整為總價劃定,購房者所納交易稅費最高可減半。但無奈地方政府靠土地財政吃飯的本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許多地方調控屢次成為空調。相反的是地王頻出:剛剛過去的9月份,大手筆的“地王”,驚呆了四座。新鴻基豪擲217.7億元拿下徐家匯中心地塊,刷新上海土地市場新紀錄。同月,北京農展地塊43.24億成交,成全國單價地王。此后,杭州、蘇州和武漢也頻出地王,更加強化了上漲的預期。尤其是近期以來,雖然一線城市樓價被中央緊盯,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發展商是花樣百出以提高售價,以北京為例,一些新盤就通過收取精裝費來提高售價。業內人士表示,以清水房捆綁精致裝修價格的做法正在大行其道,精裝費最高者收取近百萬元,在不出臺新調控政策的前提下,需求旺盛,預期睇升,新盤增加的額外費用也很快被買樓者消化。
于是,盡管調控持續進行中,但收效不明顯,甚至有人評論認為,房價持續上漲,調控崩潰,無功而返。于是呼喚長效調控機制的呼聲再次此起彼伏。
但土地財政的危害顯而易見,把出讓土地作為地方的主要財源,是一種“一榮俱損”的短期行為。如此情況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動控制房價?而“土地財政”的“透支”必然影響資本、資源的合理配置,損害中國經濟協調發展。
似乎,也的確是,房地產調控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了。只是改革將會怎樣改?
按照港媒的說法,中央之所以對樓市按兵不動,是因為房地產調控不再貫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也就是實行長效調控機制,而長效調控機制的徹底成型及順利運行,需要涉及房地產領域的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房產稅改革、地方稅收改革等,這些改革都是要相互配合才能成功,
誰也無法否認,土地財政是推高房價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令房地產市場綁架經濟的畸形現象。毫無疑問,針對房地產市場,土地制度改革將是重頭戲。目前由政府主導的土地征管交易方式,是造成十年樓市調控無果,房價愈調愈高的重要原因。估計未來要取消各級政府的土地儲備制度,國有土地、集體土地都作為市場主體直接入市交易,土地制度改革是房地產調控的釜底抽薪之舉,是遏制高房價的治本之策。
但打破土地財政魔咒,地方政府和中央的博弈會更加劇,因為要將土地出讓這塊肥肉從地方政府手中拿過來,必然會遇到很多阻力,絕對不容易,這要考驗中央改革決心與能量。但如果不改革,打破土地財政的痼疾,中國經濟將會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說法將不為過,因此,還需要在深化財稅改革上做文章,重塑中央與地方的財事權,同時取消財政專戶將土地出讓收入納入預算監管,并在有破產制度的前提下允許地方政府自主發債,方能令其量入為出。
但習近平,李克強最近都曾表態:改革將會成為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主旋律。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上表示,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巨,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還表示要做好為改革付出成本的準備,在李克強也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也傳遞中國改革之決心。房地產調控似乎也在“改革”,但無論怎樣改革,都不要在“亂花監獄迷人”之際,而空發出“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的喟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