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農村人居情況的實際,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著力抓住政策指導、規劃編制、危房改造、傳統文化保護、污水和垃圾治理幾個方面的“牛鼻子”。
政策措施方面。制定了村莊整治指導意見;發布了村莊整治技術國家標準;開展了美麗宜居村莊示范,總結推廣了浙江、江蘇等7省村莊整治經驗。截至2012年底,全國累計有21.4萬個村莊實施了整治。
村莊規劃編制和實施方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時開展了全國村莊規劃試點工作,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村莊規劃思路和方法。制定了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的意見,探索強化規劃實施管理的手段。
農村危房改造方面。聯合發改委、財政部開展農村危房改造,2008―2013年中央累計安排962億元補助資金、支持了1300萬貧困農戶改造危房。建立了危房改造農戶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實現戶戶可查、長久保存和信息公開。
傳統文化保護方面。2004年起,會同國家文物局命名了五批共35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會同文化部、財政部啟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制定了保護發展指導意見。會同國家旅游局指導創建了兩批216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基本形成了三個層次的資源保護評價制度。
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方面。制定了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國家標準,編制了華北等6個地區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指南。會同財政部支持了908個重點流域重點鎮污水管網建設等。
保留村居風貌,不搞城市常見景觀
冷靜面對“村莊整治”的突出問題,不以“城市思維”搞運動式建設
當前,我國“村莊整治”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片面理解城鎮化,盲目撤并村莊建集中居住區,忽視農業生產特性、庭院經濟和特色景觀旅游資源保護,大拆大建。二是村莊整治項目時序安排不當,建了農民不需要的,缺了農民急需的,大包大攬,政府替農民作主。三是照搬城市方法編規劃和搞整治,脫離農村實際,貪大求洋。四是運動式推進,忽視傳統文化和當地特色,急功近利。
因此,在“村莊整治”過程中,應該著力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規劃先行、完善機制,突出重點、統籌協調”原則,有序穩步推進“村莊整治”。
尊重農村實際,推進村莊規劃編制。以村莊整治為主要內容,指導和支持各地村莊規劃編制。擴大村莊規劃試點范圍,編制田園型、城郊型、傳統保護型等不同類型村莊規劃編制指南和優秀案例。
尊重農村特色,就地有序推進村莊逆向整治。堅持就地開展村莊整治,不提倡村莊合并、撤村并鎮等方式折騰農民,利用市場機制引導貧困人口有序自然轉移。浙江經驗有一條,“城市有的,農村也要有”,這不是指城市的高樓大廈,也不是指寬馬路大廣場,而是指路平、燈亮、水凈、公共服務好等方面與城市一體化。要推行以逆城市化景觀的方式整治村莊,不搞現代城市中常見的景觀,要突出農村的“陰柔之美”,突出獨特的村居風貌、傳統的風土人情和田園風光,助推綠色的農村現代化。制定全國村莊整治工作綱要。到2020年,新增實施30萬個村莊整治。
尊重農民需要,加快實施重點治理項目。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努力完成2400萬戶改造任務。加強農村建筑工匠和施工管理,落實農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推進村內道路硬化工程。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推行農村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制定和推廣農村垃圾污水分散處理技術標準。引導城鎮市政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推進城鄉區域聯動供水,推動縣域垃圾污水統籌治理。
尊重農耕文明,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拓展國家級和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建立中國傳統村落檔案,推進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實施掛牌保護和監管制度。繼續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示范。開展優秀農房范例評選,推進農房特色風貌建設。
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完善農村規劃建設管理機制。不能有等待思想,要主動開展整治工作。抓緊修訂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建立健全鄉鎮建設管理員制度,建立村莊規劃協管員制度。村莊整治主要依靠村民的自力更生,依照規劃,逐步開展村莊整治。要通過規劃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同時靠示范戶的先行先試,調動廣大村民持續跟進治理村莊。
堅持城鄉互補協調發展,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