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環保:不僅是“綠帽子”而是提升生命績效
“節能環保本身最開始的價值觀源于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節水、節能、節地、節材是它的結果不是目標。”說到節能環保,葉青認為未來房地產市場的產品要“回歸到人,適應個性化的人,產品內涵中加入生命周期”。
她認為,“從中年到老年,人的需求不斷變化,以不動的物對應變化的人,是這個行業始終要解決的平衡問題。”具體而言,伴隨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房地產產品也面臨由住區住宅產品向社區住宅產品的轉變,住宅的內涵日趨豐富。比如,現在消費者普遍關注的“大客廳”、“多臥室”將在家庭單元小型化之后被更加多元的需求取代。
“聯合國有一項研究,人一生82%的時間在建筑里面,85%的疾病由建筑產生。”葉青特意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她強調“當我們從城市規劃的社區到社區綠化,再到追求住宅的本質,除了地段、戶型、裝修等因素,這些看不見的內涵將被擺到更重要的位置。”
從概念到現實,她告訴現場觀眾“現在城市里肺癌患者數直線上升,特別是不吸煙的女性。”據分析,除了空氣污染、二手煙之外,廚房、衛浴的隱藏殺手不容小視。陰暗角落陽氣不足、缺乏光照、干濕不分導致大量細菌滋生,“我們不能把錢都貼在墻上、地上,說到底,讓人能感覺到幸福的家園才是真正的好產品。”
綠色建筑:“點綠成金”資源高效利用是本質
2013年1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中提出“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要研究制定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房地產開發商建設綠色建筑,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住宅。”此外,剛剛出臺的《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實施6500 萬平方米住宅供熱計量改造,對全市3000 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設置耗電限額,積極發展綠色建筑”被列入2014年主要任務。
截至2012年底,全國已累計評出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742個,總建筑面積達到7581萬平方米。其中,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內的住宅建筑項目達391個,建筑面積為5206萬平方米。“綠色建筑”受到熱捧,各大開發商也紛紛在項目宣傳中打出“綠色建筑”的大旗,但實際水平參次不齊,很多不免給人“技術疊加”之惑。“大家努力去朝這個方向做,比不做要好。”葉青認為,這是中國綠色建筑發展一個必經的過程,同時,“中國特色綠色建筑需行業引領者牽頭。”
面對“綠色建筑是否一定會增加造價”的疑問,葉青給出了否定的回答。“綠色價值是價值觀,是花錢的智慧問題”,在她的字典里,“綠色建筑本質上是資源高效利用的建筑,造價就是資源量的反應。”她認為,應該把錢花在如何利用自然的資源滿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生活品質,滿足人的身心健康等有效空間中。此外,成本概念應該由靜態轉為動態,“放到全生命周期里,綠色建筑的成本是節約的。”
生態城市:讓生命更高效真正的實踐在中國
截至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2069.3萬人,居高不下的房價讓越來越多的“北漂”選擇房山、通州、大興,乃至更遠的燕郊、固安作為棲身之所。除了八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他們還要拿出三四個小時“在路上”。
“生態城市一定是讓生命高效的,讓我們不會把生命浪費在路上。”在接受鳳凰房產采訪時,葉青提出“當小汽車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財富的標志時,我們就要反省,我們為什么要把生命浪費在路上。”
在她看來,生態城市是一個矛盾的詞,“生態是一個自然系統,城市是人工環境”,她眼中的生態城市,“一定是用現代的科技手段和現代文明管理運行下,取得自然系統與人工環境之間平衡的產物,對資源利用效率高,城市具有競爭力,并且是混合規劃。”同時,生態城市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讓我們學有所教、老有所依、病有所醫”。
回歸現實,她坦言“現在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因為對生態城市理念的提出,也同樣是放大國家在反省工業文明的惡果,所以只能局部更新。“生態城市真正的實踐現在在中國,”她說,“我們希望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到干凈的水,吃到安全的食品,能夠上得起學,看得起病,能夠安度晚年,能夠讓我們和這座城市一起慢慢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