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有關政策的通知》,正式放松外資投資我國房地產相關規定,允許境外機構在境內設立的分支、代表機構和在境內工作、學習的境外個人購買符合實際需要的自用、自住商品房。
2012年,央行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明確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操作細則的通知》,給人民幣FDI(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設定了一條紅線,即規定部分賬戶不得投資房地產、證券及金融衍生品。該“通知”被輿論稱之為樓市“限外令”。
今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雖有逐步企穩態勢的特征顯露,但下行壓力依舊存在。中國指數研究院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受七月傳統淡季影響,各線城市成交環比均有所下降。在庫存情況方面,由于多地城市開盤速度放緩,庫存壓力得以繼續緩解,但存量壓力還是很大。而樓面房價方面,受一二線城市價格影響,7月主要城市樓面房價環比下降,同比漲幅收窄。
此時,六部委松綁房地產“限外令”,有激活市場的意圖。這對房地產市場的驅動力有多強,短期恐怕還難有顯著效應。
房地產市場的內外環境已發生了新的變化。當前,受人口增長、居民收入增長等因素影響,國內購房需求已經不如十年前那么旺盛,改善型需求漸漸成為市場主流,樓市價值投資的增長空間相對有限。無論升值空間,還是投資回報率,當年外資(包括熱錢)熱衷國內樓市的“盛景”,可能短期內很難再現。
而多年以來的房地產“限外令”,落實的實際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比如,有的海外基金購房,沒有采用直接買房的方式,而是“暗度陳倉”地通過收購企業股權的形式來間接持有國內物業。另外,通過地下錢莊,境外資金幾年來瞄準國內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投資,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限外令”解除,尤其是房企向外的融資大門再開啟,以及FDI投向房地產的“正門”打開,對于培育與增強房地產市場的信心相當有利,尤其對一二線城市中高端住宅的“去庫存”,利好不少。政策性干預樓市手段的退出,是今年房地產政策的主旋律,放松外資管制也是大勢所趨,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市場的對外開放度將進一步擴大。
“限外令”的終結,標志著我國多年以來實施的“以限治房”的樓控政策基本已經結束。今后相當長時間,無論對境內還是對境外,人們買房的各種限制性“煩惱”將會越來越少!(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王振峰)